 Jerome Zhengrong Liang gained a Ph.D. degree in Physics from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1987, followed by one year Research Fellow in Nuclear Medicine and Radiation Oncology at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Then he had been a Research Associate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in Radiology at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e joine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SUNY-SB) in 1992 and currently holds a Professorship in the Departments of Radiology, Computer Scienc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He was a co-founder of the Program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SUNY-SB. His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in medical imaging include data acquisition geometry, image forma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ology, and featurebased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He has authored more than 400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20 US patents, 45 invited talks, and 170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He has supervised more than 25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and more than 40 graduate students (PhD and MS degrees). He has been served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 for 11 NIH projects and Co-PI for four NIH projects. He received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hancellor's Entrepreneur Award for “whose invention has led to the startup of a company to commercialize the product” in 2002. He was elected Fellow to the IEEE for “contributions to medical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virtual colonoscopy” in 2007. |
 曾理,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视学学会(一级学会)理事,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 国际SCI期刊学术编辑。1986年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9年起在重庆大学任教。1997年重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在职)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9年上半年在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作访问研究学者;2000年10月-2001年11月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 1996年起参与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的工业CT技术研究,先后作为主研参与多项大型工业CT产品研发。 200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13年和指导博士生一起获英国无损检测学会2012年Ron Halmshaw奖。研究方向为CT图像处理,包括图像重建、图像分割、图像识别、图像三维显示及GPU加速等。 研究中将数学算法研究和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开发相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指导研究生(博士和硕士)上, 重视算法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指导毕业研究生数十名到高校、研究所和软件公司等单位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发表并被SCI收录论文数十篇。参研项目2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 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6项已授权,4项已转让使用权。主持制定工业CT图像测量国家标准(已颁布实施)。 |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端医学CT成像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等研究。 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64篇,影响因子(IF)累计190,Google Scholar引用近2000次,H-指数23,其中IEEE-TMI、IEEE-TBME等汇刊论文12篇、MP与PMB期刊论文共22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件,其中授权18件,部分成果在多家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广东省科技应用开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8项。现任医用放射成像系统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医用放射成像与检测技术广州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医学影像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放射剂量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MB期刊仲裁编委。研究成果为高端医学CT系统研发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 服务于低剂量医学CT精准成像。 |
 罗建文,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 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5-200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9年担任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201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年,担任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 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期刊Associate Editor,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期刊编委, IEEE生物医学工程分会(EMBS)生物医学与图像处理(BIIP)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国际超声论坛(IUS)技术委员会委员。 担任德国DFG、法国ANR、比利时FWO、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 |
 朱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工程与应用物理系教授。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 200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担任副研究员。 2009年,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创办放射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并担任医学影像与肿瘤放射治疗实验室主任。 2015年,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职副教授。2016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物理学院工程与应用物理系教授。 共发表期刊论文50余篇,会议论文20余篇,国际会议报告100多次,支持编写期刊学术专刊1次,学术专著2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CT成像,肿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和逆治疗计划,实时肿瘤跟踪和荧光显微镜成像等。 |
 罗守华,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CT成像,包括CT图像去噪,系统建模,多能成像及相衬成像等;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已经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研究课题和开发项目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 苏州市重点项目2项以及横向课题8项等。在相关领域发表文章50多篇。 |
 梁栋,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助理,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信号处理、 机器学习和生物医学成像的交叉研究。迄今为止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现担任国家地方联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广东省生物医学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受邀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编委,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编委,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编委。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荣获王天眷波谱学奖(2018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第一发明人)、 2018年度深圳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及2018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李亮,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致力于X射线成像物理、算法、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定位于从物理原理和数学方法两个方面寻找提高X射线成像对比度、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新技术,包括新型X射线成像原理、 透射CT成像技术、不完备数据重建技术、荧光CT成像技术、能谱CT成像技术、多模态成像技术等, 以及面向安全和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入选2013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合作出版英文专著1部。目前是中国体视学学会CT理论与应用分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CT理论与应用研究》刊物编委。 |
 肖鹏,教授,男,1974年11月出生,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 在PET系统设计和PET图像重建算法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全球首台小动物全数字PET系统和全球首台临床全数字PET系统开发。提出了少数据PET成像理论, 实现在低计数或数据截断条件下的高质量成像,为开拓PET成像应用新领域奠定技术基础, 并于2015年提出了基于列表式数据的正则化松弛有序子集算法框架,基于正则化的重建算法能够通过对先验信息的利用显著提升图像质量。 构建了应用适应性PET成像平台,并基于数字PET技术构建了开窗平板PET、可变结构PET等新型系统。 针对平板探测器构建的双平板系统有较深入研究,已完成间距可调整的小型系统的搭建,并分析了系统对比度恢复系数、 信噪比以及对比噪声比等指标随平板间距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这些针对新型结构PET图像重建问题的研究工作, 为PET成像设备在疾病诊疗中的新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包括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急管理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作为核心人员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等项目的研发。目前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Radiation and Plasma Medical Scien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SMC-B,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等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30篇。申请国内外专利合计23项,已获授权8项。 荣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三项)等奖项。受邀担任Neuroscience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客座编辑、湖北省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及多项基金、奖励评审专家。 |
 赵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检测成像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科技新星(2005年),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项目1项,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 荣获中国体视学会第四届CT和三维成像科技新进展奖(2010年)、英国无损检测协会Ron Halmshaw Award奖(201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 |
 尚禹,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前是美国肯塔基大学博士后及研究员。他在吉林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学士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 并在清华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尚禹目前的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光学, 特别是发展近红外漫射光及相关技术来对微血管组织的血流/血氧/氧代谢进行无创评估。尚禹的光学技术研究是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 致力于早期检测和治疗评估一系列疾病,包括:脑中风、周围血管疾病、肌痛及癌症。迄今为止,他在SCI检索的期刊上共发表40余篇论文, 并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作学术报告;尚禹是5种国际期刊的编委或客座编辑,并在4个国际会议上担任专题主席。 |
 张意,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系主任。2012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任教。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于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做博士后工作。 2014年通过四川大学青年优秀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绿色通道晋升副教授。张意副教授一直从事医学物理以及成像反问题的相关工作, 具体研究方向包括稀疏表达、张量分析、深度学习等。目前已在IEEE TMI、IEEE TCI、BOE、JOSA A、Neurocomputing等权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受邀于本领域多个主流会议(SIAM IS, IEEE NSS/MIC, IEEE ISBI, Fully 3D,SPIE Optics Engineering + Applications等)上作特邀报告,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
 刘且根,南昌大学虚拟现实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2012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工学博士学位。 期间在中科院-德国马普学会计算生物所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伯特医学成像中心客座交流。2015年在UIUC做博士后。 2016年在卡尔加里大学做博士后。现为IEEE SMC 交互和可穿戴式计算与设备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3项。 先后获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和赣江青年学者等荣誉。 主要从事稀疏和深度学习表示及其在图像恢复和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合作发表IEEE Trans 期刊论文20余篇。 |
 陈阳,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教授,教育部计算机网络于信息集成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17年1月起担任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1年6月和2007年6月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2008初从中国解放军第113医院作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到东南大学工作。自2002年8月开始在生物医学图像成像、 处理等方向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曾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 法国国家健康研究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以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物理系(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 完成了博士后工作(均为成像和图像处理研究方向)。目前为IEEE高级会员,同时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图像信息与控制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医学影像委员会委员和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医学图像专委会常务委员。 |
 乔志伟,博士,教授。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是芝加哥大学电子顺磁共振成像(EPRI)中心访问学者、 博士后及访问教授。是北京市高精尖成像中心专家组成员、《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委及“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专栏主编。 与芝加哥大学EPRI中心合作成立了EPRI中美联合实验室,任中方主任。研究方向为电子顺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算法及精准放疗等。 |